一、专业定位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智能教育、在线教育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2003年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007年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2011年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20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软科排名前三(2021,a )。本专业学生就业地主要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大湾区各地市。
该专业依托的教育技术学科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首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学研究流动站,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热爱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事业,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具备教书育人深厚情怀和较好综合素质,具备教育技术学理论与知识,掌握相关方法与技能,能够胜任各级各类教育中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开发、教学、应用、管理和评价,具备国际视野、并随时代和技术发展终身学习和引领发展的教育技术学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学分:正式课程157学分 非正式课程40小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习、审思、创新、自主、合作、担当六大素养,形成以下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具有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所需要的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艺术学的知识,掌握本学科相关的基础性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标准,相关行业政策和法规;具有为了促进学习、提高绩效,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对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地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信息化实践中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应对信息化环境对教育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教育信息化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好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一定的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文化艺术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具有健康体魄,良好心理素质。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置了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两个课程系列;在正式课程中设置了通识教育、大类教育、公共必修、专业教育、毕业实习和自由选修六类课程;其中通识教育中设置了“创新创业”、“艺术修养”、“文化传承”、“社会研究”、“科学思维”、“道德推演”和“多元文化”七个模块。大类教育课程包括核心必修和选择必修,核心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数学基础实验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系统原理与技术、大学物理、python语言、教学系统设计、人工智能概论等课程。公共必修课包括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育软件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拥有《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等8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等6门省级一流课程,以及17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数量居首。
五、师资队伍
教育技术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1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指分委秘书长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分委秘书长1人、委员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为该师范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条件优秀,人才培养特色优势明显:一是创办专业早、培养模式新、获奖成果多:以科学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相结合,已经连续8届获9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另获基础教育成果奖3项),全国同类学科和专业唯一。二是协同育人强、促进信息化、辐射范围广:拥有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中一流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建有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泛珠三角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促进stem教育联盟、广东省教育云服务、智慧学习、教育测评大数据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拥有全国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等,在全省各地电教部门、各级各类中小学和信息化教育企业建有一批优质实习实践基地。